驱动系统只是兼顾安全,而制动系统给光伏跟踪器增加了一个新系统,为光伏跟踪器增加了一道专门的安全屏障。
据伍德麦肯兹最新预测,2021年将继续蓬勃发展,预计安装容量将实现148 GW,同比增长11%。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但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的表现好于预期。
越南市场在因补贴取消引发的抢装潮下,2020年新增13.8GW容量,而后数年的年度新增安装量或将徘徊于3-4GW。欧洲有望超越北美,重返全球第二大光伏区域市场的位置。欧洲市场欧盟委员会2030年实现55%的脱碳目标是利好市场的积极信号,光伏产业也被视为实现脱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中东与非洲市场中东地区受去年疫情影响下的大量光伏建设工期延误,预计2021年将实现恢复,新增6.3GW容量以上。巴西将超越墨西哥成为最主要的市场。
与此同时,各省区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纷纷强调新能源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潜力,部分省区制定了光伏装机目标及规划。国家能源局于今年2月下发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十年的消纳目标建议。经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统计显示,14家企业在2020年收获了高达484.6亿元的营收,有10家企业实现了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为37.67亿元,有11家企业实现了同比增长。
正帆科技实现营收11.09亿元,同比下滑6.47%;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49.67%,营收下滑利润增长。在光伏持续高速发展之下,对上游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英杰电气之外,金博股份、奥特维、高测股份、正帆科技都属于光伏设备企业,但在业绩增速方面,显然要略胜一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在A股上市的光伏企业多达14家,几乎涵盖了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也不乏天合光能这样的海归,为我国光伏产业添砖加瓦的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发展。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高达48.2GW,仅次于装机量高达53.06GW的2017年,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光伏企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认为,两家逆变器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公司和产品定位的差异,前者主攻集中式逆变器,后者主攻组串式逆变器,而近年来恰好是组串式逆变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冠新材是光伏胶膜企业,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公司市占率高达11.13%,仅次于大膜王福斯特。
2020年实现营收294.18亿元,同比增长26.14%,实现归母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增长91.90%。也是唯二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光伏企业,不过在2021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和实现了大幅增长,前景一片大好。高测股份实现营收7.46亿,同比增长4.5%;归母净利润0.59亿,同比增长83.8%;营收利润双增长。对此,晶科科技表示主要因公司光伏电站EPC业务受订单获取、施工进度及并网时间延迟影响,EPC业务收入同比出现较大程度下滑所致。
英杰电气主营业务包含光伏设备,主要客户涉及隆基股份、新特能源等光伏龙头,且产品深受客户认可。晶科科技则是2020年上市的光伏电站建设和运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88亿元,同比减少32.88%;归母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减少34.20%。美畅股份是光伏金刚石线龙头企业,2020年实现营收12.05亿元,同比增长1.01%,归母净利润为4.50亿元,同比增长10.30%。2020年实现营收15.82亿元,同比增长21.71%;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增长16.10%。
帝科股份,2020年上市的光伏银浆龙头企业,2019年市占率为13%,比苏州固锝10%的市占率要高出三个百分点,领先优势并不明显。图片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进入2021年的第一季度,这14家光伏企业陆续公布了2020年的业绩。
设备企业数量最多,将迎发展良机英杰电气是2020年首家上市的光伏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21亿,同比下降5.04%;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同比下降5.83%。对此,上能电气表示,主要系本期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公司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以及受美元汇率下跌的影响汇兑损失较大。
海归巨头一枝独秀最后就是光伏组件龙头天合光能,作为海归企业,天合光能的实力无须多言。光伏支架企业中信博,2020年实现营收31.3亿元,同比上升37.11%;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75.95%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11年,王希季、闵桂荣、周炳琨、梁思礼和龙乐豪等多位院士专家提出了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和气候变化危机的建议。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制造能力的提升,空间太阳能电站将变得更加可行。笔者认为,作为面向长远的航天和能源领域重大战略工程,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为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国家航天强国和能源强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自从1968年美国Peter Glaser博士提出以来,其受到国际广泛重视并被持续研究,但由于系统规模大、技术难度高,迄今尚未能建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试验电站。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已经真正进入到航天大国行列。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航天局和商业能源工业战略部在2020年正式委托两家公司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进行评估,以确定该国在此领域的发展策略。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短缺以及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全球性气候与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世界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建议,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持续加大空间太阳能电站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突破,使我国具备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能力,力争在2050年前建成国际上第一个百万千瓦级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安全的战略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规划、加快研发步伐、高效组织实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建成人类第一个商业化空间太阳能电站是可行的。而在太空,太阳光不会被大气减弱,也不受季节、昼夜变化影响,可以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向地面提供连续、稳定的清洁能源。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指在空间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微波或激光等方式将能量传输到地面的电力系统。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距离航天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这一目标已正式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可控核聚变目前仍处于基础科学研究有待突破的阶段,而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存在基础科学问题,虽然工程规模巨大,但相关技术经过持续研发是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取得重要突破的。
中国能源学会提出关于发展商用空间太阳能电站解决我国未来能源环境问题的建议。首先,空间太阳能电站与可控核聚变电站被认为是两种最有可能的终极能源解决途径。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开发规模居世界首位,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34%,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实际发电量占比仅为23.6%。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成为全球共识。
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从十一五正式开始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虽然投入资金有限,但经过十几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在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部分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成为推动国际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俄罗斯将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领域合作项目纳入20132017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除了用于商业发电之外,还可用于偏远地区供电、移动供电和救灾供电,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帮助我国实现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的转变。空间太阳能电站是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宏伟清洁能源工程,有望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引起了民营企业的关注。
在空间建设太阳能电站是实现太阳能大规模稳定利用的重要方式,成为解决未来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战略选择之一。以目前的空间技术能力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难度较大,投入巨大,因此是否应当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存在很大争议。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低成本运载、空间大规模建造等空间前沿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和平利用太空、开发空间资源开辟新的空间,推动我国航天强国梦早日实现。空间太阳能发电也引起了能源界的重视。
同时,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需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将带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参加会议的代表经过深入讨论,认为空间太阳能电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应在国家层面组织论证,适时设立相关项目,通过持续的研发取得重要技术突破。